首页 / 成功案例 / 详情

童童有个好爸爸

童童两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发现叫他名字他不反应,经常独自兴奋,不会说话,不会主动跟小朋友交流,对家人没有太多依恋,想要什么的时候只会拉大人的手,大小便不会表示,甚至有的时候会用手抓自己的便便。医生诊断童童是孤独症。

爸爸妈妈都是工薪阶层,面对漫长的康复之路,爸爸放弃了工作,承担起带着童童到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的重任,并且一点一点开始学习孤独症有关知识,逐渐可以跟老师探讨教育训练的内容和技巧,甚至有的时候比刚入职的老师都经验丰富。但童童爸爸是个低调的人,平时偶尔冒出个冷笑话,他不对老师的专业技术评头论足,他理解教孤独症孩子的不容易,他愿意帮助新老师的成长,给她们时间慢慢提高自己,最终帮助孩子进步。教过童童的老师都说童童爸爸特别配合、特别理解老师。当轮到我教童童的时候,我也真正体会到了童童爸爸身上的闪光之处。

正视残酷现实,永不放弃!

童童刚来机构的时候,能模仿一些句子,但不是每次都能及时模仿,偶尔还会蹿出一句大家意想不到的话。他喜欢看书,经常拿着《西游记》、《三字经》,若有所思的凝视一副图片,或者高兴的指指点点,你问他这是什么呀?有时也能告诉你“孙悟空”“猪八戒”“白龙马”。但是好景不长,随着训练的持续进行,同班级的别的孩子都大踏步的前进,有的也顺利的融入到普通幼儿园,但是童童却在老师和爸爸、妈妈一致商讨下,回到能力低一些的班级和训练模式中,因为他越来越少说话、即使说了也速度很快,周围的人都不太容易听懂他在说什么。童童爸爸跟老师们说:“我上网查了孤独症的一些资料,把童童的行为表现一一对照,他是属于这个谱系里面最严重的类型,而且明显是倒退型的孩子”。作为老师,听到童童爸爸这番镇定的论述,一方面心里踏实很多,因为家长没有一味否认老师付出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忧心重重接下来的教育训练——到底我们应该怎样帮助童童呢?但是转而看到爸爸对残酷现实的积极态度,让我们肃然起敬,不管怎样,我们都要跟童童爸爸齐心协力一起面对,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

干预方式及过程:

为了能让童童的发音更准确、放慢语速把话说清楚,并且提高他模仿语言的成功率,我们在发音有关的训练中都坚持用童童最喜欢的好多鱼、QQ糖,其他的训练内容我们都用玩具和故事书、挠痒痒作为奖励。另外还进行了以下调整:

1. 降低发音难度:虽然童童有时候能说短句,但因为发音不清楚、语速又很快而导致别人无法理解,所以,将训练目标重新定在模仿单字的技能训练上。刚开始的时候,老师拿着卡片让童童一个字一个字的说,但他总是习惯性的接词、而不是模仿,比如大蒜这个图片呈现出来,老师说“大”,他就会说“蒜”,无论你指着“大”字、怎么提醒,他都接“蒜”,搞得老师哭笑不得,因为反复很多次都没有机会夸奖、奖励童童,老师也急的抓心挠肝。有一次老师急的像小学老师那样“d—a—da ”,发现童童不接“蒜”而是说“大”了,这才有了办法让童童明白现在是要模仿老师的发音,而不是读卡片接词。坚持了一段时间,果然老师说什么字他都能模仿着说,很少接词了。

2. 建立发音的成就感。童童是个内心世界丰富的孩子,从他抱着《西游记》《三字经》这两本名著爱不释手,你就能多多少少看的出来吧!但是语言这方面给童童带来的打击可能太大了,因为他要么没听懂,要么听懂了说不出来,要么说出来别人没理解……可想而知童童在他的生活中经历了怎样反反复复的挫折,难怪他越来越不爱说话、越来越不爱发音了。所以,老师把童童说的很清楚的音找出来,编了一首歌(旋律是套用《王老先生有块地》,歌词只有一个字“ba”)。一方面因为这首歌老师经常唱,童童很熟悉;另一方面,歌词没有难度,随时让童童说都保证能说的很好。如此一来,从一个字一个字、一个音一个音的模仿,最终老师开个头,童童能接着把歌唱下来。但还是有一个难题,老师实在没什么办法——童童五音不全,基本是听不出来调调的,但歌词绝对说的没问题。老师教他唱了《小星星》(原来也会填空歌词,训练之后能自己唱完整的儿歌,有些歌词发音还是不太准)后,有一次让他唱歌,等了半天,童童扭捏的笑着、身体扭来扭曲,最后冒出一句“不要唱”,老师很惊讶,问他“你想唱什么歌?”,他微笑了一下,说“ba”,于是老师跟他一起唱起了“bababababababa,bababababa”。由此可见,孩子的自信就是通过这首“ba”之歌慢慢建立起来了。

3. 童童非常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但苦于不能用语言跟他人沟通,所以也不爱理会周围人说了什么,你会发现他对周围人语言指令的反应总是滞后一些、或者爱搭不理,一副“大爷就不做你能怎么样”的架势。老师很生气,因为确实不能把他怎么样,于是,老师干脆学童童发音,无论他说什么,老师都学一模一样的——你不要觉得这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很多时候,真是搞不清楚他怎么发出的这个声音,学都学不来。另外,童童经常用假声发音、说话,所以老师也就学他用假声发音。结果出乎意料的是,童童竟然对老师用假声说的指令反应超快,就算是在分心程度较高的走廊,距离2米远的情况下,竟然也能叫名字立刻反应,而且叫他回来就马上回来——太不可思议了。老师跟爸爸探讨,一致觉得童童的大脑可能对这个频率的声音信息接收、处理速度快,所以反应很快。不过,也有可能他只是觉得这个声音与以往老师的声音不同,到底是什么原因都不太好说。不管怎样,我们掌握到一个技巧能让他立即对指令做出正确反应的技巧,只是不太好在大庭广众之下使用,试想在公交车或者地铁上,一个大男人对着孩子用假声说“快过来”……

4. 泛化。童童在训练机构也一年多了,经历了好几种教学模式,也跟很多不同风格的老师打过交道,算是机构里较为“经验丰富”的熟人儿。但是泛化技能还是不容忽视的弱项。童童在个训室一对一的情况下,发音和说话方面有了明前的改善,但爸爸对于他集体课的表现还是愁眉不展,毕竟,课堂上很多孩子,没有办法一直用他感兴趣的食品作为教学内容。集体课老师也说童童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总跟爸爸纠缠不清(大概就是因为不感兴趣也不想学习),基本上不出声音。个训老师急了,连续替代爸爸到集体课辅助了两天,并且在集体课泛化练习了发音,也把集体课要说的一些词、短语在个训环节着重练习了几遍。并且提醒爸爸上课之前或者下课之后都要单独跟童童练习一下课堂上老师会提问的问题,果然,一周之后集体课老师和爸爸都反应童童在集体课的发音增多了。

训练不是单打独斗能见效的,需要大家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有一天下了个训课,老师跟爸爸交流的时候说发现童童偶尔有咬人的行为,告诉爸爸先忽视,密切留意童童咬人的行为是否在增多、一般在什么情况下咬人、都咬过谁、咬完之后又发生了什么,爸爸诡秘的笑了一下,说周末的时候发现他咬人,于是爸爸就咬了孩子一口,想让他知道被别人咬是什么滋味(是不是受了重庆女博士的启发也未可知),老师也无语了。后来,童童频繁的咬自己的手腕,虽然老师看到了都会及时制止,但两天时间下来,两只手的手腕都留下了明显的淤痕。老师跟爸爸沟通了一番,一方面不影响学习和生活可以不必过于关注这个行为(童童心里挺有数的,从不把手咬破,只是咬个“大手表”);另外,要不动声色的及时制止,毕竟怕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把手腕咬出两种颜色也不美观;当然,最重要的是想通过教一个替代行为来消除咬手的行为,让爸爸准备一个可以咬的东西。在老师以往的经验中,通常让家长准备什么东西都是至少三四天的催促才能实现,毕竟整天带着孤独症孩子很辛苦,难免会忘记很多事情。没想到,第二天童童爸爸送童童上个训课的时候就递给老师一个牙胶,太让老师惊讶了,同时也很感动。果然教童童咬牙胶之后,咬自己手腕的行为逐渐的少了。在这个过程中,爸爸绝对是功不可没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一起协作,这些不是成人社会才需要具备的素质,面对出自己之外的任何人、包括不懂事的孩子,都应该尝试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想一想。童童的爸爸很棒,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总是不经意间一个一个去完成,就像童童,虽没有惊天动地的进步,却慢慢积累着成长。

让生活充满乐趣

从童童平时的穿着打扮就知道他不是“高富帅”型的富二代,尤其天生黝黑的皮肤(遗传爸爸,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好像天天下地干农活晒出来的,其实,仔细看看我们童童还是挺耐看的,韩剧流行的单眼皮,黑眼珠咕噜噜的转,迷人的兜齿儿微笑,和奶声奶气的小细嗓门,老师们平时的乐趣就是跑到他面前说“你好”,他就会紧接着说“老师好”,百试不爽。但对于童童的训练来说,老师比较发愁他的强化物类型太有限,除了吃的最喜欢,就是《西游记》《三字经》勉强看两眼,长期下来,这两本书都翻烂了。有一天老师们午休的时候兴致勃勃的在讨论谁谁谁的爸爸教孩子爬树的事情。我们通常都建议家长在家多教孩子玩游戏,如果实在不知道玩什么,就把自己小时候玩过的用上,爬树如果排除掉危险因素的话,对于男孩子有算是不错的选择,但童童是没戏了,他胖、不爱动,上下楼梯不搀着都随时可能有摔倒的危险,爬树所需要的体力和技巧,估计一时半会儿是练不了的。有一个周五写家长手册,爸爸反馈说周末带童童去游泳,终于呛了两口之后知道抬头了,很有成就感。老师挺欣慰,周末嘛,本来就不应该在家里坐着小板凳练拍手摸头什么的,夏天里一起去游泳才有乐趣嘛!北京的夏天来的早,待的长,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就听见知了满树的嚷,声嘶力竭。有一天大早上来上课,在门口打招呼的时候就看到童童低着头专心玩着手上的东西,黑黑的,跟老师打完招呼就立刻低下头沉浸在这个爱不释手的“玩具”上,老师定睛一瞧,嘿!玩知了呢!这真是机构里玩具新品种,而且是童童独有的玩具,整整一节45分钟的课,一口好吃的都没用,玩知了就成了给童童的最好的奖励(虽然他“玩”的方式几乎把知了折磨的要死)。下了课,老师又给予童童爸爸严重的表扬,他反倒略带自豪的描述了童童自己发现知了的过程。不管怎样,不是说有钱把感统训练的器具在家里也配置一套就能让孩子开心、愉快、有进步,其实快乐很简单,让孤独症孩子开心的学习和生活也不是想象中那么难以实现的,只要你有一颗童心,愿意发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乐趣。给童童爸爸赞一个!

在训练机构工作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带着孩子训练的大都是孩子的妈妈,因为妈妈更细心、更耐心,但童童有个好爸爸,不是因为他做的比妈妈好或比其他孩子的爸爸做的好,因为他是全心全意爱着童童、帮助童童的爸爸,仅此而已。代童童向他的爸爸致敬!一起加油吧!

官方抖音

官方抖音账号

微信小程序

五彩鹿家长端

微信公众号

五彩鹿儿童发展中心